在我们的求学历程或者工作历程,大多数人或多或少的都会经历别人对自己有偏见这一事件。而且如果处理不好也会导致当事人本身产生不太好的情绪体验,进而成为焦虑或者抑郁的源头。那么何谓偏见呢?偏见是怎样产生又该如何去预防呢?
所谓偏见,指的是针对一个群体极其个人成员的一种不正当的否定态度。偏见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一种习得性的态度,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和信念,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目标群体的行为意向。而我们在日常生活学习或者工作中遇到事情的时候因为每个人的认知方式都不一样,倘若出现不一样的信息处理方式则可能就引起不必要的争执进而导致偏见的产生。像来我们这咨询的来访或者患者很多都是当时在学校里面无法忍受学生或者老师对其的一些偏见,一步步的走向焦虑抑郁或这躁狂状态。
而偏见的产生从心理学来看则是可以简单归为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化历程。因为个体作为社会的一份子在不断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会吸收并内化作为文化传统统一部分的偏见。
2.认知因素。每个人认知方式的来源是不一样的。因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性格,同伴,社会(信息渠道,个体经历成长,)这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决定认知方式的不一样。
3.动机因素:从动机层面来讲会源于个体的紧张,恐惧和潜在的需要。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这之前有这么一位来访,因为被同桌误认为偷了东西而一直无法释怀这件事情,即使最后她的那个同桌人知道自己的错误但是这个事情对她在学校的影响也不小。因为当她每次听到这个事情的时候体内肾上腺激素也会突然骤增,变得和平时的自己完全两个状态。出现这个行为的原因因为是情绪的积压和无法以合理的方式去宣泄,最后进而外化成自己会出现比较躁狂的状态。
4.社会分层。因为社会存在潜在分层,每个人的社会地位社会价值等多个方面都不一样,所以就会导致偏见与歧视。
而消除这种偏见也是有着相应的方法,具体可以参考:
1.社会化进程的妥善调节。可以在孩子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当中逐渐延缓节奏,提升处理信息并识别信息的能力。
2.消除刻板印象。因为偏见和一般的态度一样,具有认短,情感,意向三种成分。而偏见的认知成分往往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由偏见对象表现出与刻板印象相异的行为来,会有助于偏见的消除。
偏见在短期以内消退的概率并不会太大,而对待偏见的态度需要我们内心有足够的力量支持,从而提高自我认同,提升处理并辨别信息的能力,进而慢慢正确看待偏见这一现象。
本文由中国精神辅助犬研发中心心理康复组整理编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