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最大的痛苦的确源于缺爱,缺爱导致两种拒绝:

一种是对自己的拒绝,让人自卑、自我否定、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一种是对父母他人的拒绝,会变得难以信任他人、内心抵触他人、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从源头来看,缺爱大多数是源于在早年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陪伴或共情缺爱者缺乏最基本的关心和陪伴,例如小时候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其他照顾者比较忽视孩子的外在和内心需求其中包括孤儿、留守儿童;或者父母忙于工作或者其他事,忽视孩子。

       有的缺爱者缺乏的是共情和镜映;不共情的爱,孩子的内心很难被父母真正理解和呼应,孩子内心难以得到真正的满足。



   

       缺爱是一种不安全依恋的心理结构。缺爱者内心没有稳定的正面情感联接认为情感是时断时续的;有的缺爱者内心没有安全的情感联接,认情感是十分危险的;有的缺爱者内心的感联接是负面的,比如带有施虐或受属性的,无法健康相处。

    大家可能无法想象,目前仍存在“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观念的父母,这些父母在现代教育的今天仍然会采取打骂教育,一旦小孩犯错,家长就是一个字:打,暴力解决问题。压根不顾孩子的内心需要和求救。很多父母自己闹矛盾吵架,最后却演变成孩子来进行发泄自己的不快和难受。这种环境下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缺爱。童年时缺爱,给孩子带来的创伤,一生都难以弥补。



    

        那么缺爱的孩子,都有哪些特点呢?

1.不敢与人交流

       缺爱的孩子往往独自来往,不大合群。他们内心缺少安全感,认为自己不被重视,也不配被爱,因此,正常人际交往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为他们会感到压力和焦虑,害怕自己不被人喜欢。

2.很难相信别人,没有知心朋友

        由于从小缺爱,孩子不知道被爱是什么滋味,总认为这个世界不安全,不值得信任。

因此,他们不会主动关心人,也不会信任人,对任何人都充满怀疑或者敌意,而且还总是误会别人的善意。




3.表面自尊,实际自卑

       有的父母表面上很爱孩子,但实际上只关心成绩,爱的形式不是提要求,就是横加指责。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认为父母永远对自己不满意。由于长期缺乏认可,孩子的内心变得非常敏感,表面上自尊心很强,实际上自卑感爆棚。

4.过于懂事、讨好

    缺爱的孩子,为了能够得到别人的爱和认可,许多孩子变成了讨好型人格,表现得非常懂事乖巧,常常以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为先,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和需求。他们在人际交往、亲密关系、工作中也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总是迁就别人,即便自己不愿意,也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



       

       接触大量案例可以了解到,很多时候不是父母不爱孩子,而是爱的方式有问题,父母只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只会在学习上要求孩子,不重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在情感上给予孩子少之又少

       爱孩子,是生理性的本能。但如何正确地爱孩子,却需要更好的方法。

 

       本文由中国精神辅助犬研发中心心理康复课题组整理编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