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有没有关注过这样一组数据,今年2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对我国3万多名10~16岁的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青少年群体约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
据权威专家表示,从2019年开始,18岁以下心理问题患者明显增加。同时,每个年龄段的心理问题也会有不同的侧重,需要家长注意:
在小学时期主要问题在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阅读障碍等;
初中时期主要是情绪管理、人际交流、网络使用、学业问题;
到了高中时期则普遍问题是学业焦虑、自我认知、早恋(大范围内为人际交往)等方面,这些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
究其原因,和日益飞速发展的经济与人的心理成长不相匹配,而且这两年一直流行“卷”这个名词,这种问题源于教育环境的进一步严峻和生活环境进一步变复杂等综合因素。
而导致低龄化青少年很大的一部分诱因来源于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里面很多父母都会忽略孩子的一些内在需求,忽略孩子的感受,缺乏和孩子的沟通频率等,这些都是导致孩子最后心理患病的很大原因。
所以尤其对于低龄化青少年儿童来说,父母家庭绝对是很重要的一环。这个环节一旦受到影响,那么先会导致亲子距离变远,最后甚至演化为孩子见父母就像见到了仇人一样,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
所以针对此类情况我们应该首先和孩子建立好关系,有包容,有尊重,也有规则等,也就是说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味的宠溺或者一味的打压,这两者都是极其错误的的方式。正确的方式是我们应该及时觉察到孩子行为的异动,并及时给予孩子积极的回应和关注。不要把所有都归结于是孩子想太多或者意志力薄弱等负性认知。这种话语不仅起不到安慰支持的作用,反而会加速亲子关系的恶化。
另外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学校了。学校里出现的校园霸凌,被孤立等事件屡见不鲜,而因为这些问题导致孩子不愿意去学校不愿意去和外界去接触。慢慢的就开始把自己关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封闭起来,从而成为最后抑郁的根源。
当然心理问题越来越偏向于低龄化的原因不止家庭和学校,本文就这两方面简单做了一些论述。因为今年10月31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也是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所以目前青少年所面临的形式是相对严峻的。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去努力,努力给我们祖国未来的花朵营造一片蓝天。
本文由中国精神辅助犬研发中心心理康复组整理编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