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妈妈带着一岁大的孩子逛商场,突然,老板打来了夺命连环call,要求她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汇报工作,妈妈百般不愿,但还是匆匆将孩子托付给商场前台工作人员,去应急通道那接电话去了。
请问,这个孩子此时会是什么反应呢?又哭又闹,不让妈妈走,还是安静呆在原地玩自己的,亦或者虽然很伤心,但还是能忍住不舍,安静的等待妈妈归来。
等妈妈归来之后,孩子又会怎么样对妈妈呢?
答案是,在妈妈走后,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大体上,就是上述的三种情况,或哭或闹,或不理会,或虽然伤心,但还是记住妈妈的嘱托,等妈妈回来
而等待妈妈回来后,三种孩子的应对方式也不同,哭闹的孩子会继续哭闹,反抗妈妈的安抚,但让他们远离妈妈又做不到,对妈妈离去无所谓的孩子,在妈妈回来后也不会有过多关注,对妈妈离去有伤心,但能安静等待的孩子,则很快就能被安抚下来,继续玩耍。
这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用来研究人类最初也是最纯粹的情感关系——依恋关系。
依恋简单来讲,是孩子和主要抚养者(一般是母亲)建立的一种互相依赖关系,它是亲密关系的开端,对于孩子日后的交友,恋爱,子女教育都有很深的影响。
根据孩子反应的三种方式,心理学家将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矛盾性,忽视型。
后续研究发现,矛盾性和忽视型的儿童在成年后,普遍存在社交问题,在择偶方面也会呈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会有厌婚,不婚的情况发生。
那么,非安全型的儿童如何改善呢?现有研究表明,依恋关系在成型之后,有一次关键改变期,即恋爱期,如果和爱人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依恋也会慢慢转变成为安全型。
但是,遇上一个合适的伴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而且不安全依恋的个体之间相互吸引,由此建立的亲密关系对依恋不仅不能改善,可能还会恶化。
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稳定的改善依恋关系呢?
在精神抚慰犬的应用实践中,我们惊讶的发现,多数的不安全型依恋,在收养了精神抚慰犬后,其依恋类型都有向安全型转变的倾向,部分人在长期养犬后,直接改善了自身的依恋类型。
通过对精神抚慰犬抚养者的后续观察,我们发现,狗狗和主人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系,和依恋关系是类似的。
由此发散思维,我们可以通过养犬来重新体验依恋关系的建立,经过专业训练的精神抚慰犬就像安全型依恋的婴儿一样,可以给予抚养者安定的情绪,从而影响其依恋状态。
依恋模式一旦转变为安全型,个体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对环境的接纳度与稳定性都会有很大的提升,也就更有勇气和动力,去面对现实,走入人群了。
我们或许会因为原生家庭的种种,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从而对我们自己,对朋友和周围人造成困扰,但是作为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是有选择权的,去找一个能够治愈自己的绝佳伴侣,或者抚养一只能够全心抚慰你的狗狗,两者兼得也可。
总之,安全的依恋与被依恋,都是一件幸福的事,如果不知道怎么做,不如先学着如何养一只狗狗,或许你的依恋类型,就慢慢的转变了。
温馨提示:未经专业训练的宠物犬不能代替精神辅助犬应用。
本文由中国精神辅助犬研究中心整理编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