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治疗对象的心理治疗方法。与传统个体治疗将焦点集中于个人内在的心理冲突、问题行为及其人格特征 不同,家庭治疗把个人的症状放在整个家庭背景中进行治疗。家庭治疗不 仅是一套新的治疗技术,更是一种理解人类行为的全新理念,即从家庭的 角度去理解和认识人的行为,甚至把家庭放在更大的历史和社会文化环境 中去理解和认识人的行为。

  

  家庭治疗以系统观为理论基础看待个人心理问题。家庭治疗出现早期,学术界就提出“索引病人”(index patient)这一概念。从家庭治疗的理 论来看,表现出某种心理症状的“病人”,往往是功能失调的家庭在潜意识中选择出来的、能够代表家庭内部冲突的个体。因此,个体的症状不完全是其个人的问题,而是家庭功能失调的表征(Johnson,1987)。因此,家庭治疗不仅关注个人症状,更将焦点放在家庭系统上,强调通过调整家庭结构、家庭动力改变每个家庭成员。比如,自闭症儿童是个有症状的个体,但是其父母及家庭关系或许也存在问题(出现在儿童自闭之前或是之后)。

  

  家庭治疗提出以环形思维代替传统的线性思维,用以了解家庭系统中的互动经历。根据传统医学和精神分析理论,个体的心理问题是过往创伤性经历造成的内部功能失调引发的症状。

  

  这是线性因果关系的体现,即事件A以单一方向的刺激—反应方式导致下一个事件B的发生。

  

  这种模式用来解释家庭系统内的互动却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在家庭中某位成员的改变会影响其他所有成员及整个家庭,受影响的家庭系统又会反过来作用于那个人本身,以连续不断的环状回路或重复的连锁反应产生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家庭互动的历程是循环的因果关系。

  

  在做自闭症儿童家庭治疗的时候,我们运用环形思维,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和父母的相互影响。自闭症儿童出现的回避、刻板、情绪失控等行为问题,很容易引发养育者的负面情绪。而当父母情绪低落或者焦虑时,孩子会马上与其父母的反应“共振”,出现更多症状。这样的相互影响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整个家庭的状态越来越差。

  

  如果采用线性思维,我们可能会局限在“孩子的自闭症症状造成父母养育困难”这一结论中,这对于突破困境来说是没有积极意义的。而环形思维能让我们看到家长和孩子相互影响的过程,进而明白,如果当下很难解决孩子的问题,那么处理好自身的情绪问题,则是家长能够掌控的部分。我们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切断这样的恶性循环。

  

  在个体治疗中,我们只能从来访者的叙事中了解其与家庭的关系,因此很难避免线性思维的影响;在家庭治疗中,来访者的家庭关系生动地呈现在咨询室里,我们得以了解家庭成员看待同一问题的不同视角。其中很有趣的一点是,如果单人来叙事,个人会倾向于根据自身利益去加工和表达相关事件;当一家人都来叙事的时候,叙述者会考虑他人的感受,会尽可能中立,因为家庭中的其他人同时见证了事实。由此,在家庭治疗中得到的信息会更加全面和真实。

  

  此外,来访者在个体治疗中,往往会把自己描述为“受害者”,可当一家人同时参与治疗时,治疗师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关系中的相互性。比如,妈妈说:“我怎么这么倒霉,养了这样的孩子!”等你仔细揣摩她和孩子说话的语气后,你会立刻理解,面对妈妈如此焦虑的状态,孩子会感到厌烦挺正常的。又或者,孩子抱怨说:“妈妈真讨厌,天天强迫我做这个做那个。”等再听他妈妈叙事时,你就会感受到这个孩子对他妈妈的被动攻击——“你说什么我都不听”。这种被动攻击会让妈妈感到无奈和无力,这是孩子惩罚妈妈的方式。在这两个例子中,孩子和妈妈都不完全是受害者,受害和施害的角色在母子互动过程中是相互的、动态的,每个人同时扮演着受害者和施害者。这就是家庭治疗里环形思维的体现。

  

  自闭症在很大程度上跟遗传有关,这些孩子存在先天上的脆弱性。在很多人看来,养育自闭症孩子的父母,必然是“受害者”。然而,父母如果不顾孩子的感受,强迫孩子进行大量超负荷的训练,实际上是在进一步损毁亲子关系,无形中就成了“施害者”。

  

  本文由中国精神抚慰犬教研基地自闭症康复课题组整理编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