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即自闭症,另称孤独症,多始于婴幼儿时期,属于神经发育障碍疾病,常伴随兴趣狭隘、沟通障碍和刻板行为等临床表现。中医的“语迟”“胎弱”“呆病”等描述与ASD症状相似,属其范畴。

  

  1.ASD流行病学趋势

  

  2006年我国残疾人第二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0~6岁精神残疾(含多重)儿童约11.1万人,其中ASD患儿占36.9%,大约有4.1万人。在2017年对2000-2016年中国儿童ASD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时发现,儿童ASD发生率为2.4‰,且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由此可见,我国ASD发生率大幅上升,给患儿及其家庭增添痛苦和负担。研究发现,ASD存在性别差异,为男性多发。2012年美国网络监测报告显示,ASD患儿中男女比例约为4.5∶1。meta分析指出,ASD发生率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女比例约为5∶1。ASD因较高的发生率及严峻的上升趋势引起了医学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的重视。

  

  2.中医病因病机

  

  因ASD存在多系统症状表现,中医对该病的病因认识并不完全统一。研究认为,ASD病因病机与心、肾、肝密切相关,又因病位在脑,因此发病与脑损伤等脑病变相关。ASD患儿自幼存在智力、运动发育障碍,多责之于先天肾精不足,且怪病多痰,脾为生痰之源,脾失健运,痰蒙清窍,元神不养而发病。专家提出,先天肾精亏虚并非ASD发生的必然因素,而ASD患儿往往伴随原发性肝功能异常,情志病多责之于肝,治疗应肝肾同治。因此,ASD属于神志病范畴,与脑、肾、心、肝、脾等失调相关。

  

  3.中医治疗

  

  3.1口服中药治疗

  

  采用加味温胆汤治疗脾虚型ASD患儿,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0%,高于对照组的41.7%(P<0.05)。依据肠脑轴理论采用运脾法进行干预时发现,患儿感觉、运动、交往及自我照顾等能力均有改善。江晓宇等采用引火汤治疗肾精亏虚型ASD患儿,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采用启闭安神汤治疗心神失养型ASD患儿,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高于对照组的91.4%(P<0.05)。以柴胡加桂枝龙骨牡蛎汤为主方治疗肝阳上亢型ASD患儿,患儿遗尿频次减少,睡眠时长增加,睡眠质量提升。

  

  3.2外治法治疗

  

  3.2.1针灸

  

  ASD的针灸疗法有头针、电针、舌针等众多疗法。2008年,国家推出“靳三针自闭八项”。运用“靳三针”干预ASD患儿,结果显示,患儿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口语表达能力均有提升。在“靳三针”基础上创制出“调神针法”,运用四神针-脑三针-定神针-智三针的联合模式干预患儿,可有效通调经气,提高疗效。另外,采用林氏头皮针干预ASD患儿,患儿社会适应能力、情感认知能力及语言能力均有改善提高。WONG等研究指出,电针可有效治疗ASD,但电针疗法刺激大,不适宜心律失常及癫痫患儿。舌针干预可有效改善患儿手眼协调、认知理解表达、发展等方面。孙介光等研制并运用舌穴脑病治疗仪治疗ASD患儿,结果显示,舌针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5%、66.7%(P<0.01)。3.2.2.2推拿ASD常用的推拿方式有小儿推拿、点按拿揉头部或肢体穴位、捏脊等。在“五脏藏神”理论基础上,以振法为主,摩、揉、推、拿等手法为辅,有效改善了患儿语言、睡眠及脾胃运化功能等。有学者运用大数据分析明清时期小儿推拿治疗ASD的相关内容,结果显示,选穴应以脾、肺、肾、心经中手部穴位为主,即手部的刺激对ASD具有重要的意义。

  

  3.2.3耳穴贴敷

  

  专家对联合组予以耳穴贴压及综合疗法,对照组予以综合疗法,结果显示,联合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3.2.4采用健身气功五禽戏对ASD患儿进行干预

  

  结果显示,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音乐可以提高ASD患儿注意力,调节患儿不稳定情绪,改善患儿身体协调平衡能力及表达能力等。有研究表明,中医五行音乐联合针灸推拿有利于改善ASD患儿症状,提高其语言、社交能力。但单一五行音乐疗法的具体有效性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见。有研究将美术教育与中药相结合,患儿在内服中药同时结合中国画习作,经1年观察,患儿语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障碍得到显著改善。该疗法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意义,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探索。

  

  4小结

  

  目前,国内外儿童ASD发生率均呈上升趋势。儿童ASD病因多元,涉及西医多学科(细胞生物学、妇产科、营养学等)知识体系、中医多脏腑间联系。中医或西医对儿童ASD症状改善有一定的效果,但不同的干预手段均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如西医药物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患儿对中药针灸依从性低等。因此,对于儿童ASD这一多系统(精神心理、神经、运动、消化等)症状表现的疾病,中西医结合、多方面联合干预是值得探讨的方向,而各种手段的联合、针对性优势、介入时机等问题尚需更深入研究,形成规范方案。

  

  本文由中国精神医疗抚慰犬教研基地自闭症康复研究小组整理编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