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我们每个人上学都听父母说过你看别人家的孩子今天考试又得了第几名,什么数学竞赛又拿了金牌之类的话语,而且在我们的眼里他们都不需要父母多操心,成绩优异,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们经常会让父母拿来作比较,同时也会给我们造成很大的压力。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真的要去做“别人家的孩子吗”?


我们这有来过这样一位来访,自己在世界排名前十的学校里读书,从小也是那种别人严厉的孩子。成绩基本都是第一,才艺众多,家庭条件也相对不错,是我们从小的榜样。然而在她去国外读书求学的过程中却是遇到了很多问题,之后就像变了一个人,没有以前的乐观,也没用以前的积极,甚至有段时间基本已经到了在学校无法坚持下去的情况。中间也有尝试过去休学,但是也一直没能下定决心。

所以其实从这看来不是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要去做“别人眼里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合适的路子,去找到孩子适合的方向去努力就好,而不是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变成“别人家的孩子”。按照孩子适合的方向综合权衡去发展,而不是我们要培养出来的都是一模一样的孩子。这样对大多数孩子都是一种伤害。在针对这个问题上可能更需要努力的是家长的观念转变,而并非孩子。但是如果说孩子也是愿意这样去接收自己的状态这个就另当别论了。而父母观念转变的核心就是不要被漫天飞舞的这种广告或者其它类似于奥数之类的所影响,不一定每个孩子都要去学奥数,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和优势,顺势而为,按照孩子既定的喜好去着重发展。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日常关怀和心理健康的建设,这个也很重要。所以我们不是非要去做大家嘴里那种“别人家的孩子”。


但是也不是说不能做,有的孩子也许会比较适应这种情况,具体情况具体看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逼孩子,也不要压迫式的让孩子在去学习。在这里几点建议给到家长:

1.多去肯定孩子的努力,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一起去沟通解决。

2.多聆听孩子的一些想法,看看他们的世界。

3.家长孩子都要学会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这样双方之间才会建立比较好的协作关系。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我们需要慢慢的看到他们身上的光,然后让这束萤火之光最后成长为皓月。

本文由中国精神辅助犬研发中心心理康复组整理编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