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的少年们,请学会在头脑中书写自己的故事

  

  习惯于给自己找消极的理由,从神经学上,会阻断大脑积极回馈的通路,抑郁的孩子通常会进行消极的自我预设,有时候会表现为自我阻碍——比如考试前生病,遇到某个人肚子就疼等,这些不是生理问题的范畴,而是心理的躯体化,以后我们也可以聊一聊。

  

  你需要知道一件事,真想不可寻。你是不是总是为自己和遭遇的事情,处境,在拼命地想寻找一个理由。我们提及思维反刍,在你给自己寻找了一个消极的理由,给自己的处境编写了一个消极的事情后,我们便会反复地思考于其中,过滤了快乐的要素,并且意识不到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有偏漏。抑郁的孩子倾向于采用压抑的方式,但是越压抑越消极,这个被称作记忆抑制效应。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当我们写下自己的故事后,我们会有怎么样的发现:

  

  凯文写完自己的故事后认为,自己很少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但觉得还算能接受其中少数的积极故事(塑造积极的小小开口,可以继续扩大),他甚至发现自己都快忘了对年迈的邻居有过很好的帮助行为(积极事件的唤起)

  

  当你再读完露丝写的表格后(左边是事件,右边是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和意义),你会发现事件和造成的影响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这个发现对普通人认知的观念,都是具有一定的颠覆性的:我真的因为自己是独生女,而学会的自娱自乐吗,这是偏颇的。我们会发现露丝写的故事都透露出一个主题:如果卸下心理防御,我就会受伤。看到了吗。

  

  我们在绘制与之类似的表格时,能更有利于告诫自己,我们需要去处理这些描述,而不是陷入表格左右两栏的因果影响。抑郁的孩子,包括我们很多普通人,都会这样,对于客观事实轻描淡写,然而过度重视一些简单却有力的信息(通常是自我否定的的信息,混淆因果的信息)。

  

  很多孩子会特别相信自己编造的故事,特别相信自己对一件事下的定义与解释,这叫作“真实性错误”。他们反而会觉得,“自己是可以找到其他的解释,但那并不是真的,只有我原本的故事和解释才是真的”。这些故事,想法和评价,看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上不是,不一定是真实的。就如同在驾驶汽车时,你把目光放在了后视镜上,而不是道路上。这不仅于事无补,还充满危险。尽管通过后视镜你确实可以获益,但如果只限于后视镜,你将无法到达目的地。有句话讲得很好“过去的故事最危险的地方在于,你很可能把它写入你未来的故事”。

  

  露丝在完成了自我故事练习后(具体步骤省略),有意识地会改变自己的新故事,改变之后能发现自己的一些优势。重要的是她注意到了过去的故事带给自己的限制,注意到了这些故事告诉她:要孤独一人,并对世界保持警惕。对抑郁患者来说,自我的探索走到这一步,已经很棒了。她也发现自己其实并不是喜欢孤独,她很想和异性,同性,建立亲密的关系,这一点的认识,让她从“我不喜欢和别人交往”的泥沼里自拔了出来,心理的建设性越来越好了,尝试邀请朋友来家中做客,并且假设自己想要交往的那些人,如果愿意和她进一步认识的话,会乐意花时间了解她(自我探索出了一个了不起的积极想法)

  

  对于来自自己大脑的消极“故事”,露丝以前每天都在经历其折磨,不知如何摆脱。她能从背后发现自己想要社交,就是找到了价值,价值在正念疗法的框架下,就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虽然在现在的社交中,露丝仍然有想要逃跑的时候,但她能告诉自己,哪些想法只是自己大脑的把戏,哪些思考才是更客观的。

  

  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头脑中故事的非真实性:现在你在不同的场合下被要求介绍你自己,1、你想更多地了解这个人,并且觉得可以跟他发展出更深的关系 2、你正在面试一份工作,你很希望得到这份工作,并且这个面试会决定你是否录取 3、你受邀参加了一个不熟悉的宗教团体活动。现在你能很明显地感受到我们头脑编制的故事,会随着处境的不同而不同,所以你头脑中对一件事的解释和概括,真的可信吗

  

  故事本身的真相并不重要,它是否能对我们有益是最好的考量,轻柔地拥抱这些故事,写下自己的故事,给自己一个新的视角,这不是一件难事,首先我们得了解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我并不是表达写下积极的故事就比消极的故事要好,而是多在头脑中编织积极的故事,可以增强我们积极情绪的神经网络。我们要注意同样的事情,会有不同的故事解释,这些故事间,是怎么从消极情绪变积极情绪的。如果你从中激活了一个积极情绪,触发了另外一个积极的解释,那么请不要错过它(结合实际多体会这些话语)

  

  一位出家前曾是物理学家的佛教僧侣曾经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他离开了有大好前途的学术生涯,与同教派的僧侣一起住在附近的森林里。虽然他以前没干过瓦活,但他还是用砖墙砌了一座修道院,完工后,当他准备和其他僧侣分享成果时,他再次检查,却发现有两块明显铺设错误的砖块。他越检查这段砖墙,越为自己的错误感到蒙羞。最后,他决定在别人没有发现明显错误之前,把这段有瑕疵的墙拆除。

  

  第二天,在没有预先告知的情况下,一位僧侣从他还没来得及拆除的那段墙前经过。他并没有告诉那位来访僧侣自己的决定,那位僧侣在随意地参观之后,说道:“这两块凸出来的砖块十分漂亮,让这种修道院有一种蒙福的感觉,很感谢你给了我这样的灵感”。

  

  真人真事。所以我们身上的“错位砖块”也需要重新审视。

  

  请写下你的故事,并和你的故事保持距离,不要被无端卷入,提高生命的活力。

  

  本文有中国精神抚慰犬(辅助犬)教研基地抑郁康复课题组整理编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赞(2)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