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抑郁是无效应对生活压力的后果,对个体的心理调适具有阻碍作用。青少年阶段是抑郁高发时期,抑郁除易引起自杀外,还可导致严重的社会和教育问题。此外,抑郁对青少年生活适应以及健康发展也具有不良影响,是影响21世纪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

  

  为了对抑郁进行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十分有必要对抑郁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作为个体发展最微观和最基础的家庭环境因素之一,父母控制对青少年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父母控制通常包括行为控制和心理控制。父母行为控制是指父母向子女施加规范、规则、限制以及通过主动询问和观察等方式了解子女活动。相对于心理控制,行为控制由于明确规范子女行为,有助于减少外化问题,因此被认为是较恰当的控制方式。

  

  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侵扰子女内心世界、破坏孩子自主性发展的控制,包括父母干涉、引发内疚感和爱的撤回等。心理控制是一种消极的控制方式,无论对于西方或是中国青少年,均会对其诸多发展指标产生负面影响,如抑郁和焦虑等。长期以来,父母心理控制、行为控制是全球公认的影响青少年行为的重要的父母养育维度。父母行为控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已经得到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但父母心理控制的影响却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父母心理控制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青少年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处于“分离-个体化”过程中的青少年,自主需要的发展使他们急于摆脱父母控制,而父母则会加强心理控制来阻止青少年自主行为的出现。然而,对青少年加强心理控制易使亲子关系破裂,导致父母对孩子约束力量减少或丧失。的社会联结理论认为缺乏约束的孩子易产生问题行为,青少年问题行为都是个人与社会联系薄弱或破裂的结果;相反,青少年如能与周围人(如父母、朋友和老师等)保持亲密联系,则他们会感到更多的关爱和保护,远离孤独和压力,社会适应良好。因此,父母心理控制可能引起青少年低社会联结,而低社会联结容易产生问题行为。有研究为此提供了支持,他们发现低社会联结者容易产生低自尊、嫉妒、孤独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本文由中国精神医疗抚慰犬教研基地抑郁课题组整理编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