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生理心理疾病,因精神情绪不佳、睡眠环境较差等原因出现睡眠时间缩短、深度不够、质量改变等睡眠障碍,伴有倦怠、疲乏、心悸、食欲减退、记忆力下降等功能障碍,常此以往出现焦虑心烦、燥扰易怒或抑郁寡淡、兴趣减退等情感障碍。近年来由于社会节奏增快、生活及工作压力增大,其发病率逐年攀升,我国过去8年间失眠患病率已由10%~20%升至38%,且有研究发现慢性失眠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概率约80%,而抑郁症患者出现失眠症状概率高达90%。失眠常常增加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疾病发生风险,而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又可加重失眠严重程度,两者常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具有较高的共病率,如不及时诊治则易诱发更严重的躯体、心理疾病。为改善大多数现代人生理心理。
现状,提高生活质量,研究失眠伴焦虑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已成为现在的热点话题。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均认同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改变(NE、GABA、5-HT、DA等)与睡眠障碍及抑郁相关;亦有研究显示在强烈情绪应激下,HPA轴、神经-内分泌-免疫-代谢系统紊乱会导致失眠与焦虑抑郁症,故西医治疗多以镇静安神及抗焦虑、抗抑郁药联合使用,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多,耐药性明显,效果不尽显著;传统中医将此病归于“不寐,郁证,脏燥”等范畴,认为此病涉及五脏六腑,其中与心、肝、脾、肾、脑关系最为密切,总属“气机失调、营卫失和、阴阳失衡”。中医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四诊合参,审证求因,治病求本,制定个体化方案,单独或联合使用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
1.中医治疗原则
失眠伴焦虑抑郁障碍以肝郁气滞、肝郁化火、心脾两虚、心肾不交为其最常见症状,多以疏肝理气、清肝泻火、补益心脾、交通心肾为治疗原则,最终达到气机通畅、营卫调和、阴阳平衡状态,则寤寐有序、情志畅达。
1.1肝郁畅达不寐除
《证治汇补》记载:“七情致病,肝郁为首”,《伤寒论》记载:“怅怏不得眠”,因情志不舒 导致肝郁气滞,气不周流,营卫不通,阴阳不交,最终导致抑郁、烦闷、不眠,故以疏肝理气解郁、养心安神定志为治疗原则。
1.2郁火得清神魂安
《症因脉治》云:“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恼怒伤肝,肝气怫郁,则夜卧不宁”,《素问·刺热篇》曰:“肝热病者,热急则狂言及惊,手足躁,不得安卧”,情志不遂而肝郁日久化热,肝火上炎、热扰心神致焦躁不安、夜不能寐,指出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是导致不寐、焦虑、燥扰、烦热之病机,故应治以清肝泻火、除烦解郁、安神定志。
1.3心脾得养脑窍荣
《问斋医案·不寐》记载:“忧思抑郁,最伤心脾,神无所归„„心主藏神,脾通宵不寐”,因思虑伤及心脾,则心脾亏虚而气血化生无源,神失其养,神无所舍,出现不寐、多思、忧郁、焦虑等症,指出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是导致此病病机,治以补益心脾、益气补血、安神定志。
1.4心肾相交不寐消
《辨证录·不寐门》记载:“昼夜不能寐,心甚烦躁,此心肾不交也。夫心肾之所以不交者,心过于热,而肾过于寒也”,指出肾阴不足而不能上济于心,导致心阴亏虚不能敛阳,心阳亢盛而出现心神扰乱,导致不寐、焦虑、烦躁等症状,治宜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养心安神。
本文由中国精神医疗抚慰犬教研基地抑郁康复课题组整理编写,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